GKT 测试法与 SKY 测试法在实战中的综合应用

苏剑君 武伯欣 张祖丰 郑建荣

丁同春 常青山 许发勇 王大珂

摘要

我国的心理学家和第一代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人员,通过几年的实践与实战探索,借鉴国外科学的心 理测试方法,积累摸索出多种 具有中国特色的测试方法。在多种方法中,笔者通过办案实践认为: GKT 测试法与 SKY 测试法的综合应用,是适用于当前中国实战的 主要方法。其方法较 GKT 测试法的单独使用及其它测试方法的使用,更具适用性和准确性。

关键词 中国 犯罪心理测试 方法 应用

心理测试就是用我们事先编好的题目,向被测人提问,唤起被测人的记忆,形成心理刺激,触发他得心 理反应。与此同时,用心理测试仪(测谎仪)记录下被测人的生理反应,再通过对其生理反应的分析,了解被测人对所提问题的心理反应。 因此,要想进行一次成功的测试,首先要编好测试问题。关于编题的方法,国外有许多流派,从我们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常用的测试方法 大致可分为 三 种。即:犯罪情节测试法、紧张峰测试法、准绳问题测试法。在使用上,美国等国由于新闻报道对案情公开较多,大多数 案件都不具备使用犯罪情节测试法的条件,因此准绳问题测试法应用比较多。紧张峰测试法一般也用的比较少。心理测试技术处于初始阶 段的中国,较之国外,由于种族和文化背景的不同,生理和心理存有差异;再是与外国司法制度的不同,所以在测试方法的使用上也有所 不同。在我国犯罪现场封闭保密程度比较高,大多数案件具备使用犯罪情节测试法的条件。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心理测试技术在中国有 广泛的适用性和良好的使用环境。在测试方法上,笔者通过几年的实战探索,认为: GKT 测试法与 SKY 测试法的综合应用,是适用于当 前中国实践的主要方法。此方法较 GKT 的单独使用及其它测试方法,经实践证明更具适用性和准确性。下面就根据几年的实战经验,来 谈一谈 GKT 测试法与 SKY 测试方法的综合应用。

犯罪情节测试法:简称 GKT 。目的是为了鉴别无辜和罪犯,这是心理测试仪的特长,测试对无辜的准确率为 99% ,对罪犯的准确率 为 98% 。 GKT 测试法源于紧张峰测试法,其应用十分广泛,具体方法是用我们已经确实掌握的只有犯罪分子才知道的情节来测试,特 别强调一下这个必须是无辜者不可能知道,而罪犯应该知道的情节。在一组题目中(一般为 5 个左右)有一个目标问题,其他为陪衬 问题(参考问题),即与目标问题类似,但与案件无关的问题。无辜者和罪犯之间心理上的重要差异仅仅在于一个罪犯当犯罪发生时 其在现场,他知道那里发生了什么事,特别是一些亲身经历的情节,历历在目。而一个无辜者却一无所知。因此,在目标问题上,是 罪犯能激起一个比陪衬问题更为强烈的反应,一般每次测试要编 6 至 8 组题目。一个无辜者在多组问题的目标问题上都有对应关系 的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的。从概率论角度来计算,在 10 组题中,如对应率为 50% ,就有 99% 的把握排除无辜;有 97% 的把握就 能确认罪犯。在实际工作中,罪犯对应率一般为 70% 至 80% 以上,无辜则一般小于 20% 到 30% 。在所测的案例中,罪犯对应率为 70% 至 100% ,无辜则小于 30% 。需要说明的是,要做到对应达到 100% 是很不容易的,因为罪犯往往由于种种原因而出现理解上 的偏差,也可能有我们还未掌握的情况带来的影响。

总起来说, GKT 方法虽然在编题时要求严格一些,但仍然不失为一种最有效、最准确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如果能迅速从多个对 象中找出罪犯,无疑是很有意义的。另外,对一些难度比较大的案件,通过这种测试方法,来验证一下我们前一阶段的工作,也可以起 到坚定信心的作用。

SKY 测试法:(怀疑知情参与测试法)是准绳问题的特殊应用,其中 S 、 K 、 Y 分别是 3 个英语单词 suspect (怀疑)、 knowledge (知情)、 you (是你)第一个字母。

SKY 测试法是一种“探索”性的测试,其目的是为了弄清被测人同案件有无牵连及牵连程度。 SKY 测试法同时也被心理测试人员用作“起证实作用” [confirmatory] 的测试类型。采用其它测试方法进行测试以后,用一个 SKY 测试来验证一下测试结果。另外则进行其它类型的测试的同时,加上一部分 SKY 类型的问题,这样可以验证测试结论。

在许多情况下,在受理一个案件的时候,往往并不掌握案件的全部事实。一个被测人可能同某一案件有牵连,但无法肯定或无法确定 其牵连程度,采用 SKY 测试法可以较快较好的确定被测人的牵连程度。测试仪基本上是一种调查研究的工具,正确的使用,可以在很 大程度上帮助确定侦查工作的方向和主要参数。

SKY 测试方法最好不要单独使用。通常是安排在其它方法的前面,以确定测试方向,或者安排在其它方法的后面,以验证测试结果。

使用 SKY 测试方法时,建议进行两次测试,采用两种问法。即: ( 1 ) S — K — Y ;

( 2 ) Y — K — S 。

一般在同其它测试方法混用时,采用上述三问或其中的两问,以了解被测人到底是主犯、知情者还 是了解一些情况。举例来说,若 K 你是不是知道是谁 [ 或某人 ] 干的反应幅度比 S 、 Y 都高出 20% 以上,且本身具有一定的反应 幅度,则说明被测人是一个知情者而不是主犯,这里 Y 、 S 就是做了 K 的准绳问题,所以 SKY 测试法是准绳测试法的一种特例。

在实际应用当中, SKY 与 GKT 测试法的混用,是由于 GKT 测试法要求题目本身不带有暗示目标问题的成分,但有时作到这一点 有困难,为了进一步确定或从侧面确定被测人与犯罪的牵连程度,所以采用 GKT 与 SKY 的综合应用在实践中效果十分理想。使用时 ,每一套问题至少测两遍,最好测三遍,三遍测试的提问次序,一般情况下是相同的。但在第一二遍所测的第一个主题问题,最好在 测第三遍时,和第二个主题问题互相易位。这样做是为了消除或显示吃惊效应,有些人对第一个主题问题往往出现这种反应。如果一 个人对第一个主题问题反应强烈,明智的做法是在第三遍测试时,把这个问题的位置更换一下,以便测试员加以确认在前两遍的测试 中反应是否由于吃惊反应所引起的。 测试的结构也就是各类问题的排列次序,通过对中国人的心理定式研究,按其定式来进行出题 ,测试被测人是否知道案情或是否参与作案。

下面从实案评析看 GKT 与 SKY 的综合应用:

1998 年明水站“ 5.17 ”杀人案案件情况:

1998 年 5 月 17 日凌晨 5 时 30 分,明水车站电务工区院内,发现一具女尸。案发后,青岛铁路公安处刑侦、技术人员及济 南铁路公安局刑侦处刑侦、技术人员相继赶赴发案地,进行现场勘查、尸体检验并展开侦破。发案地点位于明水车站工区院内,死者 仰卧于信号楼后侧与该工区平房之间 90 厘米宽的夹道内。夹道距院门约 3 米左右,出院门便是市区公路。死者系女性, 23 岁左 右,身高 1.60 米,勃子上系有一条 18K 金项链,尸体下部发现有一串三环牌中号挂锁钥匙,共 4 把。尸体解剖检验发现死者未被 奸污,金项链未被摘走等情况分析,可排除强奸杀人或抢劫杀人,极可能是死者与犯罪分子有一定矛盾纠葛,临时产生杀人意念,将 死者杀害。

通过案件调查访问,居住在附近的两位铁路职工反应:发案当晚 1 点 30 分被楼后一女人的尖叫声惊醒,继而听到呕吐和“捶背” 的声音。

另据明水站当班职工和接站的出租车司机反映: 17 时凌晨 1 时至 1 时 20 分,死者和两名男青年在候车室内,其中一男青年上 了开往青岛的 533 次列车,据此判定与死者一起的两名男青年为此案的重大嫌疑人。

5 月 21 日,侦查人员通过调查访问查清死者,“王某”是淄博市恒台县姬桥村人,来明水曾在青山大酒店做过服务员,生前租住 在章丘市明水镇河套开发区程道华家。通过进一步调查,近期“王某”与章丘市龙山镇便家村的“刘某某”经常在一起,其中一次喝 酒时,还听到刘介绍,有一个朋友是青岛的。

根据有关人员提供的刘某某的情况,侦查人员结合发案当晚,明水站数名职工及出租车司机反映的情况,经认真分析,认为刘某某很 可能是出现在车站上的那个男青年,其作案嫌疑很大。 5 月 24 日,侦查人员将刘某某传唤到案,刘某某,男, 28 岁,章丘市人, 是当地一个体户老板,曾当过经济民警,因流氓斗殴进过派出所,有一定的反侦查经验。到案后,刘某某百般抵赖狡辩,刘某某的对 象为提供了当晚 1 点 30 分在家的证明,审讯人员采取多种审讯策略对其进行审问,刘拒不交代罪行,并扬言:“坚持 48 小时就没 事了,出去我要告公安局,公安拿我没办法,这方面我有经验。”经专案组申请,局、处领导果断决定,对刘使用心理测试手段进行 心理测试。

对嫌疑人刘某某心理测试题的编排与目的的及测试结果分析:

1 、你叫刘某某? 回答:是
2 、你母亲叫吕某某? 回答:是
3 、孙某是你对象? 回答:是
4 、你今年 25岁吗? 回答:是

目的:此组问题为中性过度,观察其对测试的反应,以求得其对心理测试的生理反应值。

5 、王某死的时候你在百货大楼? 回答:不
6 、你在济南? 回答:不
7 、你在杀人现场? 回答:不
8 、你在候车室? 回答:不
9 、你在车站厕所里? 回答:不

目的:此组问题以“你在杀人现场?”为目标“ 7 ”,以印证发案时他是否在杀人现场,并唤起嫌疑人对原始现场的记忆,发现其 心理印痕和反应。

测试:此目标反应很大,且皮肤电反应连续时间很长,从而证明了被测人当时就在现场。

10 、案犯杀王某是用铁锤打的? 回答:不
11 、是用匕首捅的? 回答:不
12 、是把头往地上碰的? 回答:不
13 、是把头往铁门上撞的? 回答:不
14 、是用剪子捅的? 回答:不

目的:根据尸检和现场勘查分析,死者在被杀时,案犯肯定有抓其头往地上碰的情节,据此用此情节为此组的目标问题“ 12 ”。

测试:此目标问题测试其反应很大,表明其对作案情节的记忆是清晰的。

破案后分析:此情节于其供述的完全一致,因此在测试中,对犯罪情节的分析的准确与否至关重要。

15 、王某是自杀的? 回答:不
16 、是被人用菜刀砍死的? 回答:不
17 、是被人勒死的? 回答:不
18 、是被人用木棍打死的? 回答:不
19 、是被汽车撞死的? 回答:不

目的:根据尸检和现场勘查技术人员分析提供,致死原因为勒颈窒息死亡,死者颈部有勒痕表现,所以“勒死的”为此组的目标问题 “ 17 ”。

测试:经测试此题,在三遍测试中均无明显反应。

破案后分析:刘供认后得知,杀王某是将其靠在墙上勒掐致死的,所以死者颈部形成的印痕更似勒痕,虽然是勒掐致死,但在刘的 记忆中只有掐的记忆,没有勒的概念记忆。

20 、杀死王某后将尸体扔到双洞子桥下?回答:不
21 、将尸体扔到火车上? 回答:不
22 、将尸体挪到夹道里? 回答:不
23 、将尸体挪到候车室里? 回答:不
24 、将尸体扔到郊外麦地里? 回答:不

目的:根据现场勘查分析提供,现场留有案犯杀人后向夹道内拖尸的痕迹,并根据当地方言的“挪”已经淡化,所以对“拖”有概念 记忆。此问题的出现应引起注意,问题的提出应针对被测人具体情况分析后而定。

25 、王某是被杀死的? 回答:不
26 、你和王某发生过性关系? 回答:不
27 、你怀疑是谁杀死了王某?( S ) 回答:不
28 、你知道是谁杀死了王某?( K ) 回答:不
29 、是你杀死了王某?( Y ) 回答:不
30 、是孙某杀死了王某? 回答:不
31 、是景某杀死了王某? 回答:不
32 、你今天讲的都是实话吗? 回答:是

目的:出 SKY 一组题,是充分印证前面的 GKT 测试法准确性的一把圭臬。同时出了“你和 王某发生过性关系?”一题,此 问题在审讯中竭力回避一直不承认,但调查已查实刘与死者确 有此关系,以此题为 K 、 Y 问题的印证“ 26 ”。

测试:被测人刘某在“ 28 ” K 、“ 29 ” Y 问题上反应较“ 26 ”题反应明显强烈。

破案后分析:由于此组合合理运用 SKY 的印证作用,使 GKT 测试认定犯罪更为准确。

测试结果:刘系此案的犯罪嫌疑人。

测试后,侦查人员信心倍增,刘某某则表现十分惊恐,坐立不安,他没想到侦查人员对他的犯罪情节这样了解,犹如现场看到的 一样。侦查人员紧追不舍,连夜突审,终于摧毁了刘的心理防线,交代了杀害王某的全部作案过程。刘自认识王某后,王某多次给其 打电话,约其喝酒,且多次发生两性关系。 5 月 16 日晚,刘与王某及其公司驻青岛办事处的景某某喝酒后,于 17 日凌晨 1 时许 ,二人将景送上了 533 次列车,准备送王回住处,但王某提出要上刘某家过夜,纠缠不休,刘某怕王某带回家被其对象发现,引起 夫妻关系紧张,但又无法摆脱王的纠缠,遂起杀人恶念。二人步行来到车站东侧明水站电务工区附近,刘进入院内解小便时,王随即 跟了进去,继续纠缠。刘见四周无人,借着酒劲,一拳猛击王的左眼,再用双手卡住王的脖子靠在墙上,然后狠狠地将王往地上猛撞 了几下,又顺势将其拖至夹道里,刘见王已死,便骑摩托车逃离了现场 ...... 。

总之,犯罪情节测试法( GKT )与 SKY 测试法的综合应用是适合当前中国实践的测试方法之一。在实战中我们应采取多种方法 并用的原则,坚持一切从案件现场勘查验结论和侦查论证出发,从案件个案特点和被测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出发,综合分析、科学 审慎、事实求是、重证据、重调查研究,测试题要具有普适性,以准确认定犯罪和排除无辜,保证犯罪测试技术的科学公正性。

本文作者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心理测试中心和公安大学济南铁路公安局犯罪心理测试分中心的犯罪 心理测试技术专家,主要从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研究与实践,是我国第一个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实战与研究的专业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