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置信的“能工巧匠”“测谎仪”前现原形

      作者:张泽民 

  1、是“原配钥匙”插入锁孔??

  一早上班,年轻的出纳彭姑娘就需要开保险柜,可钥匙插入后却左右动弹不得,她感到有点儿怪,但没多想,离开财务室先去忙别的事了。 到了下午,彭出纳不能不用保险柜了,一插钥匙还是转不动,就叫在外间办公的小梁过来帮忙。刚满20岁的小梁灵巧得很,他插进钥匙捅了捅,发现是有东西塞住了,找来细钢丝几下子从孔眼里钩出一个白色颗粒物,再插钥匙,“喀哒”一声,柜门打开了。
  彭出纳边夸奖小梁能干,边去拉保险柜内的抽屉。转瞬间她的表情僵住了,不由得惊呼道:“糟了!钱没了!”
   正准备回自己办公桌的小梁转身凑过去一瞧,可不,抽屉里空空如也!再拉开别的抽屉,保险柜里只剩下几捆小面额的钞票,而三十几万的大面额钞票不翼而飞。
   这一下财务室里办公的几个人都被惊动了,围拢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问情况,问了几句后便面面相觑,一时谁也没个主意。
   还是小梁想到了,他出财务室到了近旁的保安值班室,去叫昨夜值班的张保安。张保安问有啥事,他说你去了就知道了。进了财务室,张保安又问啥事,小梁指了指里间的保险柜:“你看一看再说吧!”显然,小梁认为,出了这等事,作为值班的张保安是有责任的,他不可能什么也没看到,至少也要听到些动静。
   张保安见保险柜的门半开着,彭出纳面色苍白地蹲在那里,就问是咋回事,她沮丧地说:“钱丢了。”
   “不可能吧?”张保安说着趋前扫了一眼,见保险柜里面是空的,“究竟是怎么搞的?”
   “我也不知道哇!”彭出纳的话语委屈中夹杂着哭腔。
   “几时发现的?”
   “刚刚。”
   “怎么这么晚才发现?”
   “上午保险柜打不开,就没管它;下午还是打不开。是小梁帮助开的……”
   沉默了一下,张保安提醒道:“那还等什么,赶快报警吧!”
   这时有人说:“别急着报警,先通知公司领导再说吧。”于是,在场的易站长和常主管急匆匆地回公司汇报去了。出门没多远,恰好碰上管片的廖警官来检查消防,他们就跟着廖警官折了回来,向他报告了案情。
   “为什么不打110报警?”廖警官问。屋里没人答话。廖警官环视了一下现场,突然面孔严肃地说道:“你们谁也不许靠近保险柜!”随后用手机向上级报告了情况,并要求在场的人都出示身份证,一一进行了登记。
   发现丢钱的这一天是2001年5月2日。由于发案单位是一家服务性站点,所以“五一”节假期照常营业。当地公安分局接到报案立即展开调查,确定失窃款额共计33.2万元,彭出纳、小梁、易站长、常主管等七名具备作案条件的内部员工一并被予以留置。但还没等案件理出个头绪来,办案人员却发现,此案是发生在铁路部门的辖区。两天后,依照管辖规定案件被移交到当地铁路公安机关。
   铁路警方刑警支队赖小庆副支队长、技术大队长黄平锡带领刑侦和技术人员于5月4日接案后再次勘查现场,对案件展开侦查。
   这是一个带里外间的办公室,一道用防盗门和不锈钢的栏杆打成的隔断把屋子一分为二,栏杆上没安装玻璃,为的是通风透气,会计、出纳在里间,开票人员在外间。勘查结果再次确认,所有门窗,包括保险柜,均无发现破坏、撬压痕迹。
 经对相关人员的调查,根据他们离开办公室的时间和夜间进货情况,基本确定盗窃是在5月2日凌晨2时至8时这段时间内发生的。
   由此得出判断,作案人只能是使用钥匙进入现场,而要在夜间进入现场,他必须同时具有单位大门、办公室门、里间防盗门和保险柜门这四道门锁的钥匙,此外还得知道保险柜的密码。
   更重要的是,办案人员去上海请教了保险柜厂家的技术专家。据专家检验,从保险柜的锁芯中没有发现用配制钥匙开锁的常见痕迹,作案人用的应是原配钥匙;而且专家断言,开保险柜的钥匙除本厂外别处是无法配制的,因为这种柜锁的钥匙坯子很特别,市面上没有卖的。
   假定这些情况无误,合乎逻辑的结论只能是,此案确为内盗,握有钥匙的人嫌疑最大。这说明地方公安在前期侦查中所划定的嫌疑人与案情是吻合的??那七人都有进出财务室的钥匙,保险柜钥匙虽然不是人人都有,但在一个屋里办公,要想偷拿使用一下,相信还是大有机会的。据他们讲述,发案的那一晚他们都在与本单位的员工相聚吃宵夜,直到凌晨2时方才各自散去,回住处睡觉。他们真的都是在睡觉吗?就不会有人又起来偷偷去干了点儿别的事?还有,据他们的上级公司领导提供,七人中有两男一女财务人员在数月前一块去银行送现金,愣让一名劫匪在居民区把三个人护送的七万元现金给抢走了!当时大家都觉着这事儿太蹊跷,那名劫匪怎么就知道他们带着大额现金呢?三个人为啥能让一个人轻易得手?但种种疑问终归查无实据,也就不了了之了。现在看来,那次的打劫和这次的内盗,二者之间莫不是有着某种联系?
   透过这些表象,办案人员似乎已隐约看到了整个案件的轮廓。该公司领导也特别希望能借着侦破此案的机会,一举挖出隐藏在内部的蛀虫。
   铁路警方组成的“5.2”专案组遂将七名嫌疑人由留置转为监视居住,开始对他们进行全面审查,逐人定时定位,并从外围广泛收集有关线索,从中寻找疑点。
   然而,办案人员在经过深入侦查之后发现,虽然根据案情分析能够锁定作案人就在这七名嫌疑人之中,但要把他准确地从中分离出来,仅凭手头掌握的线索很难实现。这时有着丰富破案经验的刑侦技术专家蔡作辉处长提出来:“何不使用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甄别一下?”并解释说:“这项技术在我局震惊全国“1.4”专案等多起重特大案件中发挥了独到作用。”
   专案组人员对这项近乎神奇的技术久有耳闻,可他们多数都没有接触过,不知道它到底是怎么回事;只是考虑到案件目前的状况,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别的办法来,大家都同意可以试一试,也可以借此机会亲眼领略一下这项高科技的威力。


   2、与“反测谎”比试高低

   在全国铁路公安战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济南铁路公安局犯罪心理测试中心有着很高的知名度,一般铁路系统发生的疑难案件都请他们协助办理。“5.2”专案组通过电话跟他们取得了联系,济南铁路公安局刑侦处副处长王立胜立即带领苏剑君、翟昌立两位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专家应邀赶赴发案地。
   听了案情介绍、看过发案现场之后,测试专家们非常同意专案组的分析,认为非内部人员是作不成这个案子的,关键在四把锁都是用钥匙打开的,没有任何撬痕,这一条件大大地缩小了排查作案人的范围。
   类似这种现场环境封闭、嫌疑对象比较明确的案件,在济铁公安局犯罪心理测试中心所接办的案件中很多,拿下这样的案件,对于苏、翟二人来说应该是三个指头捏田螺??稳稳当当。
   测试此种类型的案件有一条必须注意,即嫌疑人多为内部职工,他们一般对案情的知情度都很高,所出测试题必须避开被嫌疑人已经知道的那些情节,因为它们并不是为作案人所独知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最有效的犯罪情节测试法的使用就不能不受到很大的限制,即不可能把它作为主测方法。但这算不得什么大问题,苏、翟两位经验丰富的测试专家根据案情商定,采用怀疑知情法、控制问题法、紧张峰法、犯罪情节法四种测试方法综合编题,其中以怀疑知情法为主。按照这套题的设计思路,同样能够从嫌疑人中准确地把真正的罪犯找出来。
   测试地点选定在一家宾馆的专家的房间里。当天晚上,当他们在那里调试仪器进行测前准备时,他们的工作引来了办案人员和发案单位上级公司几位领导的围观。
   “测谎器真的那么灵吗?是不是一说谎从仪器上就能看出来?”有人好奇地问道。
   “嗨,这玩意没什么神秘的,原理很简单,碰上能反测谎的,它也没辙。”说这话的是发案单位上级公司的高主任。
   正忙活着的苏剑君,抬头看了一眼这位出言不凡的高主任,客气地说:“等会儿咱们可以做个测数游戏……灵不灵一试就清楚了。”
   听了这话大家兴奋起来,互相议论着。不过,也有像高主任这样的人,一直以不屑的神情冷眼旁观。
   一切准备就绪,有三位同志自告奋勇参加了测数游戏。结果他们三人心里所想的数字都被苏剑君用仪器准确测出。事实就在眼前,大家都看到了,都觉得这心理测试技术不像是瞎蒙乱猜,心里想的是啥瞒不过它。
   “我就说过嘛??”似乎这结果已在高主任的预料之中,他很在行地说道,“对于不懂得反测谎的人当然能测准啦,这我在部队当兵时就知道,如果测我,肯定不灵。我当兵那会儿在总参谋部受过高级训练,学过怎么反测谎,来个自我抑制你那个仪器就不起作用啦。”
   “你真的学过反测谎?”苏剑君问。
   “那当然啦!不信咱们试试,对别人灵,在我身上决不会起作用。”
   “我正想长长见识,看看反测谎究竟是咋回事……”
   于是,高主任按要求在10以内选好了一个数字。翟昌立、侯占伟在高主任身上固定好信号接收装置(传感器),开始调试仪器。
   咦!怎么仪器屏幕上不出现皮肤电反应?难道高主任真的能自我抑制?专家们好生奇怪,上前在高主任手上用力拍了几下,还是没反应。专家们判断是信号传导线接触不良,只好停止了测试。这下,高主任更加得意:“不行吧?你虽然测准了三个,但到我这儿就不灵啦,我说能反测谎就能反测谎,你不服还真不行。”
   “话还不能这么说吧,是线路出了问题吗。”
   “刚才还好好的,怎么偏偏到我就出问题了?”
   “哪我怎么知道。”
   “好吧,就算是出了问题,你总得修吧?等你们修好了咱们再比试比试,我相信会让你心服口服的。”
   第二天,苏剑君通过当地的同行借了一条新的皮肤传感器,接上仪器一试,正常了。那位当着大家的面放话,说能反测谎的高主任马上不失时机地发出邀请:“我们的专家,既然换了新线,咱们可以再试试呀?”
   苏剑君见高主任如此锲而不舍、紧追不放,觉得他这个人真有意思,于是笑了笑说:“我正有此想法。别的我不敢说,就凭你这么高的智商,对别人我要测三遍,对你只需要两遍,准行。”
   说测就测。各自就位。仪器的屏幕上的红蓝黄三条曲线开始忽上忽下地跳动着,伴随着提问高主任那不断变化着的心理活动毫发可鉴,专家们是看得一清二楚,哪里有什么自我抑制?
   正如苏剑君所料,第二遍还没测完答案就出来了,他停下来盯着高主任的眼睛说:“你心里想的那个数不是2也不是4,是3,对不对?”
   高主任一愣,继而不好意思地颔首笑道:“哎呀,真没想到是这个结果,不是我让你们心服口服,而是你们让我心服口服了,甘拜下风,甘拜下风!……实际上我是担心呐,怕不起作用……”

   3、测试结果带来新疑问

   对“5.2”案七名嫌疑人的心理测试于5月15日进行。
   这是关系到侦破“5.2”案的一个重大举动,当地铁路公安局曾被评为全国铁路优秀指挥员的刘专读副局长和刑侦技术专家蔡作辉处长专程赶到,督导检查此次测试;大部分办案人员也都聚在测试室旁观,等待着一旦有了结果立即投入新一轮的侦审工作。包括测试专家在内,大家都认为开保险柜偷钱的人就要在测试仪前败露。
   嫌疑人被依次带进测试室接受测试。在与每个人的测前谈话中,主测人苏剑君都特意交代他们,在测试时不要乱动或有意识地对抗,否则会致使测试不准确,不利于排除嫌疑。在随后的测试中,这七名嫌疑人表现出了很好的配合,只是有一名业务员头上汗冒得很厉害,皮肤电的反应却极为微弱,一问才知道是头部受过伤,神经失控,但通过血压、呼吸及综合判断也能获得结论。
   整个测试从白天延续到夜里,中间没有发生任何激动人心的事情。当最后一名嫌疑人被带离测试室,苏剑君、翟昌立、侯占伟三位测谎专家汇总了一下每个人测试意见,向刘局、蔡、王处长作了简要汇报。
   紧接着便是召开案情分析会。代表测试小组苏剑君向专案组汇报公布心理测试结论和分析意见,结果是这七人的作案嫌疑经心理测试均被排除。这个结果完全在意料之外,会场上出现了轻微的躁动,每个人都眉头紧锁、表情严肃,似乎心里在想着很多的问题,但谁也不吱声。本应是热烈的讨论,反而爆出冷场。
   在这令人郁闷的沉默中所隐含的意味是什么,对于测试专家们来说是不言而喻的。
   还是刘副局长先说了话,他首先对测试专家为破案付出的辛苦表示了感谢,然后说道:“看来目前这个测试结果和我们预期的不大一样,这在破案中也是常有的事。应该说,这个结果对我们还是有启发、有价值的,可以作为参考吗。什么事情也难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确,所以即便出些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就说测试用的仪器吧,也还有个调试过程吧?调得不好也可能出问题。而这个测试结果究竟准不准,还得等破了案才算数,所以从哪方面看还不能过早下结论……”
   三位专家这次出来办案真是不顺,先是在试测中碰上线路坏了,似乎就有着某种预示;结果实案测试就遇上一个无皮肤电反应的,这种情况极为罕见,当时真给急出了一身汗;关键是实测结果七个人都给排除了……真是出师不利呀!
   说实话,专家们对这个测试结果也有疑问,不用多想就能看出它与案情之间存在着巨大矛盾,许多符合逻辑的事因此而变得不好解释了,本来是清晰的案情变得模糊了。但是,作为主测人员的苏剑君却不能够离开测试结果去作什么分析判断这样,他别无选择,只能根据测试图谱说话。他确信自己对测试图谱的判断不会有错,而且无论是谁看这样的图谱,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尽管通过扫描测试,发现七名被测人中,有的人曾有过小的偷拿行为,可那都是过去的事了,跟眼下的“5.2”案并无关联。
   对于测试的准确性专家们为啥如此自信?因为在这方面他们有过许多次成功的经历,包括侦查人员掌握的情况能测试出来,侦查人员尚未掌握的情况也能测试出来。就拿扫描测试来说,他们每次测试时习惯于设几个扫描问题,看看有没有其他的不法行为。实践证明,扫描测试并不是多余之举,这方面的案例有一些还是相当精彩的。
   有一次侦破一起爆炸案,对嫌疑人进行测试时,发现他对有关爆炸案的情节题毫无心理、生理反应,但在扫描测试题的抢劫作案上反应极为强烈。办案人员根据这个提示审查嫌疑人,最终查实爆炸案不是他干的,但他也不是个善主,曾干过两起拦路抢劫案。
   还有一起奸杀打工妹的案件,嫌疑人经测试被认定,苏剑君发现他在“有没有其他违法行为”这一问上生物信号强烈,遂进行分解测试,最后测出他还倒卖过淫秽光碟。此结果经侦查得到了证实。
   还有几起爆炸和杀人案件,嫌疑人经测试被认定为知情度达到80%,只要有一个犯罪应为必知的稳定关键情节被测人不知到,测试小组都没有盲目认定,通过测试分析提供侦查方向,经过审讯和侦查解决了知情源问题,而作出了排除嫌疑的分析结论。这几起案件破案后都证实测试结论的正确性。
   那么在目前这种情形下,事实真相该是怎样的呢?根据此案已掌握的案情,该如何评价测试结果?苏剑君在会上作了这样的表态发言:“我也同意前期侦查对案情的分析,这案子是内盗干的,没有保险柜钥匙,他干不成。但有钥匙的就那么几个人,又都给排除了,那又会是谁干的呢?钥匙又是从哪来的呢?这些到底是怎么回事,说实话,我还一时没想清楚,但是我可以保证,从测试的角度看,结论就是这样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老刑侦技术专家王立胜副处长提出,根据以往的经验,应该迅速扩大排查范围,找出新的嫌疑人,还可以接着进行测试甄别。但是,有人提出对那七人的调查还应该继续,因为其中有几人确实存在着难以澄清的反常举动,不可轻易放过。而且,要扩大范围,那么还有谁能拿到保险柜的钥匙,这是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说到钥匙,苏剑君忽然想到了曾经参办过的一个偷汽车的案例,于是便讲给大家听??
   有位老伙计看中了某机关的一辆高级轿车,于是他打听好司机姓甚名谁,带了两条烟去和司机套近乎。见面后热情地打招呼,自称和司机在哪儿哪儿有过交往。司机听得心里直犯嘀咕,根本想不起来在哪儿结交过这么一个朋友,但见他带着烟来了,觉得他人挺实在,也没多想什么就和他闲聊起来。言谈中话题就扯到了车子上,说起自己开的车,司机眉飞色舞,还给来人车钥匙上车一试,完全不知此时已钻入别人的套儿中。那老伙计笑眯眯地和司机道了别,立即跑到街上按刚才看到的钥匙形状默画下来配了一把。第二天他用配的钥匙顺利地偷走了那辆轿车。这个案子中,苏剑君是应邀去帮助搞模拟画像的,根据哨兵和司机的回忆画出那个老伙计的模样来,通过侦查发现线索很快就把他给逮住了。
   苏剑君觉得,案件是具的偶然性的,不可单纯以一般规律来分析。这个故事兴许能让大家获得些启发。然而,汽车钥匙跟保险柜钥匙,它们的配制难度似乎还不好简单比较。
   不过,刘副局长认为,在立足于内部人员作案的基础上,扩大侦查这条线还是很值得一试的。于是,大家开始研究还有哪些人有条件接近、进入财务室。刑警支队的赖小庆副支队长早已将发案单位职工的情况熟记于心,很快从中列出两名嫌疑对象,即当夜值班的张保安和作业班的冯班长。
   苏剑君一听嫌疑对象里有保安,心里就一动??白天在跟易站长的测前谈话中,苏剑君听他讲过这样的话:“你们光怀疑我们内部人员,怎么不怀疑警察呀?‘五一’前廖警官到我们单位检查财务安全,5月2日钱就丢了,难道这仅仅是巧合吗?”后来了解到廖警官是刚刚调到那片辖区不久,对情况还不很熟悉呢。不过,苏剑君当时由此就想到了,会不会是值班的保安干的。现在,果然提出了个保安嫌疑人,苏剑君自然觉得有点儿意思了。
   此时,子夜已过。专案组决定扩大范围,由刑警支队赖小庆副支队长提议,专案组经过讨论,决定对张、冯二人进行心理测试之后,再确定下一步的行动。

   4、向测试专家说声对不起

   仔细研究张保安的情况,专家们发现有些因素必须要加以考虑??当地刑警和铁路刑警先后两次勘查现场时,此人都在场,还参与了实际勘查和提供情况。
而冯班长的情况是,平时喜欢往财务室里钻,但他对案情应该不大了解。
   当侦查扩大到办公室以外人员时,按这种假设所发生的作案情节肯定与内盗的情节会有重大的区别,比如获取钥匙的途径。于是,测试小组的专家们根据新的犯罪心理分析,连夜对原有的测试题进行了修改,并交专案组审核。
   对第二批嫌疑人的测试于5月16日上午进行。办案人员先找到了张保安,就先把他请到了测试室。苏剑君一看,对方是个眉清目秀的青年,表情坦然,便按程序开始了测前谈话。没谈上几句,张保安提出要去小便。去就去吧。谁知测试开始后他就不断地要求小便,总共不到两小时的测试中去了六次厕所。而且在测试中遇到关键的相关问题时,张保安更是频频屏息??这是典型的反测试行为。苏剑君不动声色地完成了对他的三遍测试之后,已经可以断定,此人有重大涉案嫌疑!
   “你要考虑清楚了!”苏剑君板起面孔说道,“想蒙混过去是不可能的,只有老实交代问题才是出路!”
   见张保安低头不语,苏剑君叫办案人员把他先带下去。网住了嫌疑人,苏剑君的心里一阵轻松。但是,在场的专案组成员却没有表现出本应该有的欢欣与振奋。
   接下来,冯班长坐在了测试椅上,他诚恳地表示要配合测试。苏剑君只测了两遍就把他排除了。
   测试任务完成了。
   吃午饭时,“你对认定张保安的嫌疑有多大把握?”刘副局长问道。
   “除了从图谱判断他的参与知情外,他的反测试表现是非常重要的认定依据。在我们办的案子中,凡是有反测试表现被认定为嫌疑人的,还没有出过错……”
 并建议说:“不能让他再觉得无所谓,该对他采取措施了,要趁热打铁。”
   苏剑君甚至还列举了几个类似案例,经测试认定的嫌疑人开始都未纳入视线,但最终证明测试结果是正确的。
   刘副局长仔细地听着,最后点点头说:“好,那咱们就从张保安身上打开缺口。”
   午饭后,三位专家都感到疲倦不堪,于是整个下午都在补昨夜里缺的觉。到了晚上,专案组的同志叫他们一块去研究审讯方案。在会上,苏剑君又详细介绍了心理测试所获得的初步判断,提出工作建议,特别强调切忌以测代侦、代审,要围绕着获取证据下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