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场研讨会由公安大学心理测试中心主任付有志主持,讨论会的内容是测试结论和培训大纲的研讨,付有志教授首先在会上讲述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了国际上心理测试界的最新动态。

发言内容:《心理生理测试格式》

心理生理测试技术在刑事领域及其其他领域的使用已经具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一个多世纪中,心理生理测试的研究和使用人员开发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测试格式。但综合来看,这些测试格式基本可以划分为对照问题测试(CQT)和隐秘信息测试(CIT)两种。

CQT来源于相关-无关测试,是较早出现的一种测试格式,是美国测试人员使用的主流测试格式。它不仅广泛应用在刑事领域,而且广泛应用在民事领域。由于准绳问题测试(Control Question Test)应用比较广泛,而且比较规范,所以曾几何时CQT仅仅指代准绳问题测试。随着或许欺骗问题测试(PLT)格式的出现及其传播,美国Polygraph Test协会于1999年举手表决,CQT不再指代准绳问题测试,而是指代以PLT为代表的对照问题测试(Comparative Question Test)。

鉴于CQT受到诸多批判,为了提高心理生理测试的有效性,许多CQT的测试人员开始使用多主题测试(Multi-issue Test)取代以往主流的单主题测试(Single Issue Test)。这就造成了多主题CQT测试在美国的流行。

隐秘信息测试(CIT)是在紧张峰测试(POT)基础上开发出来的测试格式,在刑事领域的应用称作犯罪认知测试(GKT)(有人将其翻译成犯罪情景测试)。由于其开发人员反对心理生理测试的滥用,而且也没有像CQT那样开办培训学校,其在美国的影响比较少。尽管如此,其科学性却得到美国心理学家的广泛认可。原因在于相关开发研究人员使用主流心理学理论和知识解释其测试原理。

CIT的影响不局限于美国,而是扩展到深受美国文化影响的日本和以色列。在日本,心理生理测试人员仅仅使用CIT检测被测人员是否具有犯罪记忆。也许因此提高了其测试效度。所以,日本自1965年起,将心理生理测试结论作为刑事证据使用。在以色列,许多测试人员使用CIT,研究人员研究其测试原理。

实事求是地讲,对照问题测试和隐秘信息测试的主要差别在于其不同的参照问题。对照问题测试的参照问题是对照问题,隐秘信息测试的参照问题是陪衬问题。对照问题是与测试主题相关的有关问题,陪衬问题则是测试主题的不同答案。不仅如此,被测人员对主测人员所提问的问题的回应方式也不同,CQT要求被测人员对主测人员提问的问题做出是否回答,而CIT则要求被测人员重复所提问问题的各个备选答案。正是基于这一点,CQT往往被称作“测谎”,而CIT则被称作“测真”。但实际上,两种测试格式检测的都是被测人员是否具有相应记忆。当然,由于两种测试格式的参照问题的性质不同,其测试效果也就存在一定差异,其测试结果反映的内容也就不同,直接推理出的测试结论也就不同。

 

 

 

 

 

 

公安大学公基部书记张义明在会上作总结发言。

 

 

 

 

 

 

第一页   上一页